![]() |
|
![]() |
||
近年来,中国的足球出现的问题不少,各级领导做了许多工作,评论员的文章也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遗憾的是,越是说得热闹,怪现象却越来越多。
中国足球难道真的就完蛋了吗?很多人是不相信的。这里,我们来做一些有意思的历史回顾。
有点岁数的中国人都知道,早些年我们有个李惠堂(1905—1979)。祖籍广东五华,出生于香港,他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天资聪颖,1921年考入开展足球运动甚广的皇仁书院。1922年入选南华足球队甲组,开始足球生涯。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年、1925年、1930年、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后被评为“亚洲球王”而名扬海内外。1936年,他作为中国队队长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足球赛,并当选为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
1925年秋,李惠堂赴上海。起初加盟乐群足球队,击败高丽队并在市锦标赛中夺冠。之后,受聘为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1926年,上海举办万国足球锦标赛,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了葡萄牙、苏格兰两个强队,创造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同年夏,李惠堂发动在沪粤人组建乐华足球队,并任该队董事长和队长,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实力最强的足球队。在全国联赛中李惠堂娴熟精萃的运球技巧和神乎其神的妙射绝技,使上海观众为之倾倒折服,每次出赛,球场均座无虚席,到处流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佳话。
李惠堂技术全面,球艺十分精湛,奔跑快速,身材高大,在球场上犹如鹤立鸡群。传球意识一流,头球摆渡、短传与长传都非常到位。控球出色,盘球过人轻而易举,善于强行突破。射门的功夫深厚,起脚快,脚法好,脚头硬,更有依人卧射的绝招。在其25年的足球生涯中,共入1260个球。由此而来,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齐名,被欧洲国家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1947年后,李惠堂从事教练、裁判员工作。1948年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
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2届、第3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1954年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中国在世界足坛获得最高职务者的人。
是的,李惠堂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记得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笔者曾在上海虹口足球场亲眼见过李惠堂踢球,在一次罚点球的时候,一个外国的守门员根本就不敢接李惠堂踢来的球,因为那球飞过来的力量太大。就像传说的那样,李惠堂可以一脚球把球网踢破,把人踢死。
关于李惠堂,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都传说得有点神,但后来见到文字记载确有其事。特别是,李惠堂和梅兰芳一样,也是有中国人的骨气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没有向日本人低头。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骨气,才有了“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佳话。回顾历史人物,对照现今现实,我们看不懂的事情太多了。
李惠堂时期,国家的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足球场上也没有那么多官员来过问,但中国足球还是干得不错,为什么今天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小康了,反而就不行了呢?我想,管理体制上有些毛病是一方面,但足球运动员要成为一个“人物”,首先要脱了“名、利、色”三字。前一年,中国男子足球队,球还没有踢好,就建起了球员的雕像,这雕像不是太让人感到尴尬了吗?球艺稍有一点进步,就沉醉于利、色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观众“雄起”的喊声中气喘嘘嘘地奔跑还能踢好球吗?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偏离了方向,大家都不说话,没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气还怎么能树立起来呢?
用句时髦的话做结论:整个这局面就是从上到下地寻租(是不是找钱?)、失语(是不是沉默?)和无厘头(是不是不去讲道理了?)。
不过,人民群众还期待着2008。我们相信,上海的刘翔能在110米栏奔跑中飞起来,中国男子足球队也会在足球场上真正“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