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上周,申花毫无悬念地创造了最差的亚冠成绩,一场不胜小组垫底。如果说过去和韩国球队的差距归咎于作风与体能的话,现在则是全方位的差距,包括技术与意识。这并不是因为韩国球队在技术上进步有多快,而是我们申花队自废武功得太勤。看了上周《申花周刊》提出的“寻找技术流”,我认为同时还应该有另外一个命题,就是“维持技术流”,两者不可缺一。
从过去两次夺冠的队伍组成来看,球员本身大多以技术见长,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经过上海几年的培养而成长的。但遗憾的是,如果95一代和03一代交接还算顺利的话,那么自从杜威、吉祥兄弟那批球员离开申花后,申花再也没有一群以技术见长的年轻人整体接过技术流的大旗。本来正值当打之年的如郜林、毛剑卿、王洪亮和沈龙元等人本可一起延续申花的技术流,但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的离开了,趋于平庸的平庸了,在这点上,俱乐部是有很大责任的。
其实看看现在申花队的人员配备,作为球迷我不担心找不出技术见长的球员,而是忧虑这些球员能够坚持多久,最终是他们改变了申花,还是申花改变了他们。在冯仁亮、宋博轩、曹赟定之前,曾经年轻的王洪亮、沈龙元、毛剑卿等人也带给我们球迷一种希望,一种技术的回归,而现在,二十五六岁的他们本该是球队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却没有站稳主力的脚跟,亦或远走他乡,和他们竞争的是才二十出头的小年轻。
不难想象,也许现在的“冯仁亮们”也只是在重复着“沈龙元们”的过去,两三年过后,又有“张仁亮”、“李博轩”代替了冯仁亮、宋博轩。如果仅仅是这样一种循环,那就是一个死循环,对俱乐部无益,也对球员无益,因为那种所谓的锻炼新人永远是一个走不通的死胡同。如果没有长时间对技术的坚持和追求,以技术型球员为核心,那么一切只会是昙花一现。
所以,申花要真正走上技术流的道路,寻找到现代足球技术流的发展,还是应该坚持“请进来”的战略,聘用那些追求技术、善于青训的洋教练。他们是能最直接地将技术足球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带给我们的人——不仅仅是要培养有技术的年轻球员,而且还能将适用于技术型球员的战术方法、攻防体系灌输给球队,这样才能有一个整体的转变,而不是个体最终埋没于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保持技术流的特点,这其实对于俱乐部、投资人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技术流不是一朝一夕,一两个外教就能改变的。技术是要长期积累的,是水到渠成的事。记得徐泽宪曾对根宝说,没有投资人敢做期望十年回报的投资。现在的这批人技术已经定型,要想真正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俱乐部和投资人如何权衡其中的利弊、平衡梯队培养和比赛成绩的关系,则决定了申花的技术流能走多远。
申花,是到了反思和回归技术流的时候了。
球迷:陆致晟
地址:浦东新区牡丹路259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