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记得在大学时候,学院的老师经常会向同学们介绍《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意在让我们学习冰点特稿用真情实感关注被管理者和舆论忽视的社会“冷点”。
在11月11日国足的世界杯梦基本破灭于多哈之后,听到看多媒体与球迷对中国足球管理者花样繁多的口诛笔伐时。笔者不禁想问,中国足球是不是也需要一份“冰点特稿”,而中国足球的“冰点特稿”又在哪里?
国足一再的失利,让我们逐渐懂得了,不能把失利完全归咎于场上的11人。也让我们逐渐懂得了,失利的背后应当讨论足球管理者在体制层面的改革。区区“改革”不过两字,中国足球的改革又和多少国人一同长大?我们常说,改革的前提是找到先前发展上的误区,中国足球发展的误区在哪?不外乎“理念”二字!不论是中国足球的管理者,还是关注中国足球的舆论,近年来均是把中国一线竞技队、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作为关注排行榜的第一,甚至作为关注排行榜的全部。中国足球是一项事业,既然是事业就应该是一个体系工程,将大批的人力物力统统倾斜于系统的终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系统循环往复的瘫痪与重建。
也许我们会偶尔听到过新闻媒体对于青少年足球的呐喊,偶尔听到中国足球的管理者面向基层开展的“自救运动”。而我们经常做的还是知道电脑CPU损坏却只要求维修师傅换上高价显示屏的傻事,虽然明了球队并不具备冲击世界杯的水平,却在危难之际赌博式的买来名帅,虽然明了球队球队冲进世界杯也并不能拯救国足,但我们对其奉献的还是将最重要的版面最高声的呐喊……
我们了解,任何一家足球俱乐部或是足协都会把优秀的资源投放到一线竞技队,因为竞技体育永远绩效往往与成绩挂钩,但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足球管理者却忘记了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让中国足球这个大系统良性的运作起来。
中国足球发展的误区,除了中国足球管理者在多年来在关键领域管理的缺位之外,中国足球的浮躁舆论环境也为管理者具有过度侧重性的管理提供了“温床”。为什么我们一面为“铿锵玫瑰”的凋零而气愤、惋惜,一面又让“铿锵玫瑰”的顶级联赛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为什么我们一面抱怨中国足球的塔基不稳,一面又将最为广阔的关注空间和最高的关注热情投入到世界杯预选赛?
而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才不会让国足管理层毫无顾忌的“片面发展”。而除了要求国足管理层摒弃之前发展中的“误区”之外,国足舆论的开拓也应会为国足良性发展提供更为健康的环境。(文/实习记者陈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