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体育节拍 > 东亚运动会 > 东亚运资料 正文
骆派京韵大鼓
2012-12-12 17:35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于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据老艺人说,京韵大鼓是由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鼓书艺人胡十、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形成了京韵大鼓。其特点表现为: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彩舞)骆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在继承刘、白两派艺术基础上,博采广收,融通精化,于四十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解放后,她着力进行改革创新,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而其风格益为浓郁,艺术益为成熟,世称为“骆派”。

  建国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京韵大鼓重歌唱,唱腔属板腔体,专唱短篇曲目。其中有传统曲目、写景抒情小段,以及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和新编历史题材等。

稿源北方网-体育节拍 编辑: 熊玥辰
本网站由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主办,北方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