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媒体曝光孙杨和恩师朱志根翻脸的消息时,估计除了少数人大部分舆论都偏向朱志根,并且都在等待看孙杨不按逻辑行事的后果,或许还有一部分人在内心默默演绎他比赛失利后在水池中痛苦,泪水与池水融为一体的画面。最后孙杨的确哭了,眼泪却并非因悔恨而流。
好像一下子,朱志根变得不重要了,既然有他没他都能拿冠军,那干什么还要让冠军面对他而不开心呢?舆论没再往深处追究,只是慢慢地把朱志根从当初的正面形象变成了一个不肯放手的怨妇。他说愿意继续带孙杨,他说孙杨拿冠军是吃老本。
相比朱志根,孙杨的临时教练张亚东显得低调了很多,当然这种低调的来源是因为孙杨从来不属于他。若非说属于,那也只是贴了个临时的标签。就像傅博对于如今的中国男足国家队一样。临时教练,这两个字就像陪着老板去参加家属酒会的女秘书一样,虽然备受瞩目,却总是不正式。
张亚东盼着转正,肯定的,不怪他,就像女秘书盼着挤走老板家的黄脸婆一样,况且现在老板家还是空档,转正了也无需担心被别人冠以“狐狸精”的名号。
只是我无法想象,如果孙杨本届比赛没拿冠军,张亚东和朱志根还会都想把孙杨揽到自己麾下吗?如果是,那么他们博爱的精神真的值得敬佩。但问题是,他们会不会那么博爱?就像女秘书会为了转正成为老板的老婆而费尽心机,但却不会为了成为公司小职员的老婆而打的头破血流。
终其一切,只是因为孙杨有成绩。
孙杨的成绩带来了关注,媒体、舆论、民众……这些关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压力,但却也让长期在背后默默无闻的教练们被镁光灯狠狠闪了一下,人类自我膨胀的欲望促使他们对于这种关注有更多的追求。孙杨的成绩带来了利益,要知道冠军的教练也是有奖金可拿的,冠军的教练也是可以接个广告的。追求利益是人性中最本能也是最无可厚非的成分,我们无法鄙视他们这种内心的小算盘,毕竟我们谁心中没有一盘小九九呢?
他们的这种自我计划,外界看的是结果和过程,而最难的却是孙杨。在夺得了三枚世锦赛金牌后他并没有如人们臆想中的那样“忘恩负义”,反而一再感谢和他闹了半年的朱志根。为什么?他在费尽心机营造自己不是个忘恩负义小人?还是他真的发自肺腑的感谢昔日恩师?从他敢公开和教练闹翻这点来看,22岁的他是典型的90后:不虚伪,不造作,只想做个真实的自己。爱就爱,恨就恨,绝不掩藏。所以他应该不是苦心在营造自己的形象,他只是想感谢一些值得感谢的人。
别让孙杨太为难了,某个人退出吧。别让孙杨太为难,毕竟太为难了,就没心情训练了,那时候可就什么都没了。(文/季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