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炎,老体育人,也曾是四川体育的“掌门人”。出生山西原平市的他13岁入党,1946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岁月是在四川省体委(体育局)度过的。
1956年,郭炎担任成都航空俱乐部(今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主任,从此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历任省体委办公室主任、政治部副主任、省体委副主任、主任,省体育总会主席等职务,在职42年。
“我一生平平,只做了一件事——为四川省体育献身”,郭炎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在60多年的体育工作岁月中,他累积了一项后无来者的纪录——全运会“全勤”,从1959年首届全国运动会开始至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均有参加。
1956年初,四川省决定成立航空俱乐部,挑主任一名。在四川省团委任主任秘书的郭炎被相中出任该职,从此走上体育道路。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郭炎作为四川省体育代表团飞机跳伞、航空模型、滑翔的总领队参加。
“首届全运会那时候国家还很穷,汽车也不多,配给各代表团的小车只有两辆,不敷所用,但我们的代表团团长贺炳炎上将(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兼四川省体委主任),从解放军总后勤部借来‘吉普’两辆,供代表团专用。比赛开始以后,贺司令员三天两头到运动员住地送水果,有梨子、苹果、葡萄等,给运动员很大鼓舞。”郭炎回忆道。
那届全运会四川代表团战绩骄人,跳伞运动员王素珍、赵成英、王建业打破世界纪录两项。闭幕式上,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他们颁了奖。
篮球赛场,四川男子篮球队连战皆捷,荣登榜首。赛事结束,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团,席间川沪两位体委主任调侃。四川王廷弼说:“向上海学习,你们拿了那么多金牌。”上海的杜前回敬说:“不必谦虚,我愿意拿三个金牌换你们一个男篮冠军。”代表团回到成都后,受到热烈欢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在一次会议上表扬省体委,说:“王廷弼的篮球搞出了名堂。”
此后,第二、三届全运会,郭炎是四川省体育代表团办公室主任。第四、五、六、七届则是代表团副团长。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适逢改革开放初期,神州大地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是郭炎任四川省体委“一把手”后的第一次全运会,四川获得了11枚金牌,金牌榜名次回升至第11位。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委主任吕铭(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向郭炎道贺,“你这个主任当稳了。”
第六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在深圳举办,四川代表团团长许川因未办“边境证”被战士挡驾。随行人员解释:“这是我们代表团团长。”战士问:“今天上午拿了跳水冠军的高敏,是不是你们四川的?”许团长回答“是”,战士遂放行:“你们进去吧。”
那届全运会,四川体育取得长足进步,首次进入全国前六名。1987年12月,四川省体委受到省政府表彰,并奖励郭炎一级工资。
第七届全运会之于四川是特别的。作为协办省份,四川赛区承办赛艇、跳水、射击、武术等15个项目。那届全运会,四川总分位列第五位,李涛和刘晓梅分获男、女100米冠军。通过协办,四川的体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新建的四川省体育馆、成都市体育中心等,迄今仍然不失为一流设施。七运会后,四川省时任常务副省长蒲海清在贺卡上写道:“郭炎同志,过去的一年,是四川省体育史上最光辉的一年,我们祝贺您,更感谢您为人民立下的功绩。”
第八、九、十一届全运会,郭炎作为承办省、市特邀嘉宾,享受着高水平竞技带来的快乐;十运会,他则是四川省体育参观团负责人;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郭炎作为“个体户”自费到了沈阳,组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在了解他的来由后,“特例解决”提供了2张开幕式入场券。后来,他又观看了四川队参赛的跳水、花样游泳、赛艇等比赛。历时10天,愉快返蓉。
回忆历届全运会,郭炎说:“全运会本身就是一部共和国体育事业发展变化史。前三届是没有设奖牌榜的,大家都比较轻松。1979年的‘四运会’,首次天天在新闻媒体上公布金牌榜,各代表团名次赫然分明,在国人中引发强烈反响,也给省、市、自治区体委造成很大压力,使中国竞技体育从此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年代。”
第六届全运会是在洛杉矶奥运后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成绩优异,中国体育参观团考察满载而归。彼得?尤伯罗斯运用市场经济办奥运会的成功经验,给中国体育界以很大启发。六运会率先试行,效果良好,初步改变了完全靠国家财政办全运会的格局。
郭炎说,全运会的另一个变化体现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前五届全运会,未曾特别强调奥运项目。那时,凡是国内比较普及、群众比较喜欢的项目都可以列入全运会。后来,为了适应参加奥运会的需要,从六运会起,原国家体委及各省、市、自治区日益重视奥运项目。八运会设28个大项,除武术外全部为奥运项目,逐步开始实施“奥运战略”。这种以奥项为主的设项原则,以后历届基本延用。
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为宗旨,不以金牌论英雄,再度不设金牌榜,同时又恢复了19个群众项目,包括象棋、围棋、航模等项目重回全运会舞台,这些举措对全面推动体育项目发展,特别是带动全民健身和百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今年8月,年届85岁高龄的郭炎打算赴津门再观全运盛会。郭老回忆起与天津之缘,第一次到天津是第四届全运会,当时主会场在北京,但乒乓球比赛在天津举办,“我和王廷弼(四川省体委副主任)专程去看了一场比赛,当日返回。”第二次是退休后,2006年和夫人到天津游玩,“天津三绝”麻花、炸糕和狗不理非常美味,对滨海新区、保税区、开发区、天津港、海河、杨柳青年画也都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适逢今年十三运在天津举办。郭炎说,从个人来看还想延续每届都参加全运的纪录,“毕竟我参加了之前的所有十二届比赛”,同时也希望去看天津市这些年的发展、变化。郭炎充满期待地表示:“天津为祖国体育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听闻本届全运会有多项改革,有很多亮点、看点,这让我心仪神往。”
郭炎说:“我虽然无缘作为运动员创造人生的纪录,但作为体育工作者和观众累积了一项纪录,我很珍视,但求有生之年能看十三运、十四运。”(文/李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