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圣火熄灭,第十三届全运会圆满结束。回顾这场体育盛宴,我们温暖过,澎湃过,也遗憾过,叹息过。比赛必须分出输赢,但又远远超过输赢。本届全运会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创造了全运会“全民参与、健康共享”的新高潮。
一、改革亮点多
1.打破藩篱跨单位组队
本届全运会共有10个大项、49个小项实施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279支跨省组合队参赛,涉及870名运动员,共在37个小项上获得了金牌,跨省组队夺金牌比例达75.51%;46个小项上获得了奖牌,夺奖牌比例达93.88%。其中,在跳水、田径、场地自行车、帆船4个项目上跨省组合队包揽了全部金牌,赛艇项目获得了12个小项中10个小项的金牌,游泳项目获得了6个小项中5个小项的金牌,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通过跨省联合组队,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配队不解散,保障了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一些项目通过自由组合,为国家队集训提供选材经验,提高了比赛的水平和激烈程度。跨单位组合旨在打破地区壁垒和藩篱,鼓励各省市在技战术配合类项目上合作组队参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保持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提高全运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达到为奥运备战工作探索新路径的目的。此外,本届全运会还增设了轮滑冰球、田径游泳青少年组、男子足球城市组等新项目,给予少数民族自治区运动员交流特殊政策,军地共同培养运动员等,从实施效果看,达到了调动积极性、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预期目的,有效发挥了全运会的竞赛杠杆作用。
2.群众项目展现风采
新增19项群众比赛是本届全运会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让更多的“草根选手”得以在全运会赛场上展现风采。根据统计,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共有数百万群众参加了“我要上全运”基层选拔比赛。参赛人员遍及大江南北、涉及各行各业,运动员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93岁。大家通过群众比赛会聚到全运会的舞台上来,亲身体验、亲身参与,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享受健身乐趣的热情。可以说,全民参与、共享全运的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线上线下我要上全运
线上线下齐动员,广泛开展“我要上全运”活动,举办了“我要上全运”主题征文活动、摄影书画大赛、知识竞赛、棋牌项目网上赛事、广场舞比赛、体育达人秀节目、“赞美中国”景区户外运动大会系列活动等。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线下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就是在天津市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和赛事;“线”就是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及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目的活动和赛事;“面”就是全国各地在全运会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营造“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良好氛围。“线上线下”结合最为密切的项目是“全民健身网络竞赛棋类比赛”,这个项目可以说真正体现了全民参与。单是线上,参与这个比赛的人数就高达30多万,线下总决赛也有近千人参赛。
4.华人华侨树立榜样
本届全运会首次邀请华人华侨运动员来华参赛,同时开放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在参加决赛的9名华人华侨运动员中,马术运动员朱美美表现优异,她在场地障碍个人赛中获得铜牌。在参加决赛的22名业余运动员中,山地自行车运动员郭鑫伟和何冲发挥出色,最终获得男子组第11名和女子组第14名。华人华侨和业余运动员,是本届全运会上最特殊的参赛群体,他们的参与为更多华人华侨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树立了榜样,丰富了全运会的内涵。
二、赛场展风采
1.老兵传奇
几乎每届全运会,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久违的“老兵”的身影,他们用执着和热爱坚守在赛场上,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是最令我们敬佩的人。“七朝元老”谭宗亮以超世界纪录的成绩,时隔12年再次收获全运会金牌。34岁的仲满也终于圆了全运冠军梦。年近半百的广东骑手李振强携手儿子李耀峰问鼎团体障碍赛,这对“父子兵”成就了马术赛场上的一段佳话。还有林丹,老将依然神勇,决赛中速胜石宇奇,实现了全运会男单四连冠!同样功德圆满的还有庞伟、向艳梅这样的奥运冠军。张文秀,在全运会女子链球的决赛中以绝对实力摘得金牌,实现了全运三连冠。张文秀赛后说:“不只冠军值得祝贺,所有在努力拼搏的运动员都值得祝贺!”全场观众也不约而同地为这位五战全运会,九战世锦赛、四战奥运会的老将献上了掌声。
2.新人涌现
新人的涌现则预示着未来。来自河北的15岁小姑娘李冰洁以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400米自由泳、女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三天内两破亚洲纪录让李冰洁成为泳池中和孙杨、宁泽涛、傅园慧一样的超级明星。这位“女版孙杨”绝对是潜力无限,三年后的东京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水军新的夺金点。刚刚在伦敦世锦赛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的杨家玉,在天津再次捍卫了自己在该项目中的霸主地位,从陈跃玲到王丽萍,从刘虹再到现在的杨家玉,21岁的解放军姑娘已经彻底撕掉了身上的“黑马”标签,成为中国女子竞走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还有天津青年女排的李盈莹、王媛媛,她们率领球队在家门口勇夺冠军,证明天津女排后继有人。
3.老将告别
很多老将都选择在全运会之后退役,这让全运会成为他们的谢幕演出。魏秋月,虽然未能在家门口完成蝉联全运会金牌的愿望,但膝伤严重的她在赛场上拼尽了全力,留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背影。朱启南──8月31日,13点28分,天津团泊体育中心射击馆决赛现场:“让我们恭喜浙江选手朱启南,获得本场比赛的第五名。”赛场播报完毕,朱启南放下枪,如释重负地转身,脸上洋溢着笑容。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早已完成射击大满贯的射击传奇朱启南,在本届全运会上终于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
还有中国女水的三位姑娘──杨珺、孙雅婷、马欢欢也将褪去戎装,开启全新的生活。对于杨珺、孙雅婷而言,全运会三连冠可以说给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于马欢欢,留点遗憾也是一种人生。傅海峰,每一场比赛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告别之战”。最终他还是未能拿到个人全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对于这位奥运冠军来说有些悲情的味道。
4.偶像闪光
全运会赛场变成了演唱会现场,宁泽涛、张继科、董力、孙杨、马龙、惠若琪,这些体坛偶像让全运会进入了所谓的“粉丝时代”。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会寻找自己崇尚的偶像。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体育明星正开始更多地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中,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那些有别于娱乐明星的价值,开始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体育明星竞技场外魅力的展现,也让体育精神成为了引导青少年的偶像性因素,“应援”像是年轻一代用声势浩大的执着冲刷了以往对金牌的执拗,淡的是金牌,却淡不了拼搏。
5.重上领奖台
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竞技体育要有更大的进步,离不开运动员的努力,更离不开教练员的悉心培养。让教练员站上领奖台,让所有人都为他们欢呼,是本届全运的又一个创举。9月2日,徐嘉余夺得男子100米仰泳冠军,教练徐国义与徐嘉余同时站上领奖台,徐国义时隔30年再登领奖台,感慨万千。教练员登上领奖台既是对广大教练员的肯定和鼓舞,也为运动员们搭建了一个感谢恩师的平台,更是为观众朋友们和全社会树立了“尊师”的榜样。
全运会是奥运会的练兵场。本届全运会运动员取得了一系列超世界纪录、破全国纪录、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在射击、举重、自行车、田径、游泳5个项目上,有3人1队4次超4项世界纪录,2人3次超3项亚洲纪录、9人1队11次创11项全国纪录、1人2队3次创3项全国少年纪录。此外,在游泳、乒乓球等十余个项目上,涌现了近20名希望之星,比如10米台和双人10米台跳水冠军张家齐(13岁),400米、800米和1500米自由泳冠军李冰洁(15岁),少年组游泳4金1银得主王一淳(12岁)。展望东京奥运会,这些成绩的出现和新人的涌现也带给我们极大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