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下午天津津门虎队训练的时候,中国足协公布了最新一期有关中超联赛第20轮的裁判评议结果,其中,津门虎队对阵青岛西海岸队的比赛中,津门虎队杨帆被判无效的进球,评判组一致认为,视频助理裁判介入错误,应判进球有效。虽然比赛过后3天,中国足协的评议,给了杨帆本人、津门虎队、天津球迷,甚至从专业层面关注这个判罚的所有人一个交代,但是,错判改变了很多,包括从当时比赛进程局面看,很大概率应该属于津门虎队的胜场3分。
中国足协评议组给出的具体解读为——津门虎队和西海岸队比赛第35分钟,津门虎队角球,4号队员头球进球,裁判员初始判进球有效,视频助理裁判介入,裁判员回看视频后,改判进球前津门虎队6号队员推搡西海岸队15号队员犯规在先,进球无效。津门虎俱乐部申诉意见认为,本方6号不犯规,应判进球有效。评议组一致认为,津门虎队6号队员与西海岸队15号队员属于正常争抢中的身体接触,其程度不构成犯规,接触地点也不在空中球落点的争抢范围,攻方不犯规,应判进球有效,裁判员最终决定错误,视频助理裁判介入错误。
另外,评议组的本次评议,还判定浙江足球俱乐部申诉的球队在与北京国安队比赛中吃到的红牌,裁判员经回看后出示红牌的最终决定正确,在裁判员初始未判罚犯规的情况下,视频助理裁判以红牌事件介入正确。评议公告的最后,中国足协还表示,将继续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接受俱乐部、球队的反馈和申诉意见,并开展评议,对作出错漏判判罚的裁判员做内部处罚。这个表态虽然非常积极,但综合考虑上一轮出现了杨帆入球无效那样“颠倒黑白”的判罚,不仅津门虎队、天津球迷难以接受,国内足球舆论更广泛的层面也一片哗然,事件本身对国内裁判员执法联赛的业务能力、公信力,也是一个无形的打击。
实际上在决定向中国足协提起申诉时,津门虎俱乐部以及球队,就比较笃定能够申诉成功。过去3天,球队按部就班备战本周六主场与大连英博队比赛的过程中,教练组也一直在和队员们交流,希望把错误判罚以及赛程调整,对大家情绪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上一轮比赛中大腿后侧肌群拉伤的阿代米,将缺席本轮与大连英博队的比赛,本月其他比赛的出场前景也不乐观。
另外本场与英博队的比赛,津门虎队的比赛服胸前、背后,将同时出现多达4个的广告展现。
记者观察
评议之后仍意难平
津门虎队主场对阵青岛西海岸队,比赛尚未结束,有关“杨帆的进球到底为嘛取消”就已经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无论是在现场的、看电视的,还是津门虎的球员、教练,抑或是其他业内人士,基本上都处于“丈二和尚”的状态,以至于诞生了“杨帆没有庆祝”“杨帆3秒违例”这样无奈的调侃……昨天公布的最新一期裁判评议,同样没有任何的悬念,评议组一致认定:“裁判员判攻方犯规进球无效的最终决定错误。VAR(视频助理裁判)介入错误”。这样的结果似乎也印证了球迷赛后的一句评论:这个球除了主裁判和视频助理裁判,应该没有人会觉得犯规了。
按理说,错漏判得到裁委会的“纠正”是一件好事,至少也该有一种“沉冤得雪”的感觉。但显然,这一次,绝大多数关心津门虎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喜悦,甚至多了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毕竟,比赛的结果无法改变,到手的3分更不会失而复得,甚至连犯下如此业余错误的主裁判和视频助理裁判,也只不过是“缺席”几场而已。“如何呢,又能怎”!这句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魔性歌曲,用在此处实在是应景。
必须承认,足协能够设立裁判评议制度,对每轮比赛出现的争议判罚进行回溯,相较以往已经是一大进步,但只“进步”于此显然还不够。毕竟,评议的结果对于各方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都无法为后续类似的判罚树立标杆。或许有人还在坚持“误判是足球一部分”的理论,但不能忽视的是,各主流联赛一直在努力消除误判对比赛的影响,某些模式也值得中超借鉴。比如在世俱杯、K联赛上实行的裁判现场解读VAR判罚的方法,就完全可以在中超推广。裁判解释VAR判罚不但可以增加判罚的透明度,让球迷和媒体更加了解判罚的依据和过程,更是对裁判做出最终决定的一种“无形压力”。看看当值主裁判黄翼宣布杨帆进球无效前的一步三回头就明白,他自己对于这个判罚同样拿不准,“仿佛鼓足极大的勇气”才做出最终的决定。如果此时需要他向现场3万多名球迷来宣布这个决定呢?还能有这样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