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开坛前报名人数众多,开坛后却普遍反映收获不大。首届国际篮球产业论坛本月4日闭幕,在第一次引爆国内篮球产业化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理性化之路的漫长。
经历了两天的高水平理论洗礼之后,很多与会者表示与当初的期许相去甚远。“太过理论化了,缺少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会后普遍的声音认为。而据业内的一位权威人士介绍,与会专家倒出来的料其实大部分都是货真价实。“这是国内篮球职业化8年以来的第一次理性地向世界先进水平进行借鉴。这只是一个开始,但很多人却把它看成是一锤子买卖,想能一下子学到几招绝招,而忽略了更基础的东西。”以经纪人比尔达菲的演讲为例,他对经纪人的职能以及操作流程做了很全面的介绍,当达菲提到很多很关键的地方的时候,台下的听众似乎并没有反应。多数业界人士对产业化话题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与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一样,很多人有些急功近利。
“还是有些启发,虽然我们依然无法弄清楚美国职业篮球这个庞大的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但至少我们从这次论坛认识到了它有多庞大,有多职业。”会后一位从事篮球竞赛管理工作的官员表示。与NBA职业联赛相比,中国篮球8年的职业化历程还显得无比稚嫩,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差距。只有认识到差距到底在哪里,才有弥补的可能。
据悉,本次论坛几乎没有来自职业俱乐部的成员。历时两天的论坛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似乎时间显得太短。“两天里要将产业化的所有问题都涵盖了,主题也显得太过分散,大部分都是蜻蜓点水。”一位行内人士坦言。对此,具体操办本次论坛的有关人士也表示认同,并提出有可能在将来把论坛话题主题化,一年主攻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