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北方网专稿(记者季婕非):引子:周伯泉,先天性眼底病患者,25岁,天津圣火传递的火炬手之一。参加过2000年和2004年残奥会,获雅典残奥会标枪亚军、铁饼第五名。2006年,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获得三枚金牌。2007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两金一银。第一次见到他时,记者吃了一惊, 1.94米的个子让他看上去颇有“高人一头”的风范,但除此之外,他看上去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和他聊了起来。
萌芽篇:练习田径,仅仅是一个意外
谈到运动员,很多人都觉得他们天赋异禀,在某方面拥有过人的能力,所以才选择了练习体育。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周伯泉练体育仅仅是一个意外。童年时内向安静的他除了过人的身高,并没有展现出比同龄人多多少的体育天赋,仅仅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7岁时,家长帮他选择了这条路。
三天足球、五天短跑、两个月中长跑,这是周伯泉最初练习的项目,但都没能坚持下来,原因不是他不适合,而是因为年幼的他觉得太累了,不想练了。这个理由听上去不够冠冕堂皇,但却映射出一个年仅7岁的少年最真实的心灵。就在他打算放弃时,一名铅球教练找到了他,他拿起千秋,只是轻轻一投,便将自己投进了田径的世界。
从7岁起,周伯泉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训练的生活,很所有的运动员一样,他每天按时来到训练场,每天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不久铁饼和标枪成为他的另外两个练习项目。这一次他没有觉得投掷这项运动有多累,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抛投过程中体会到了超越自己的快乐。
成长篇:参加残疾人的比赛,仅仅是一次巧合
由于一直参加的是健全人的比赛,周伯泉并没有在这个项目上创造出多么惊人的成绩。一转眼就是5年过去了,他离开了业余体校,转入篮球队进行训练,半年多后,又改练柔道,两年半后,放弃柔道训练。如今回忆起那几年时光,周伯泉觉得那时没有任何方向,只是一味的迷茫,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似乎感觉不到未来的一丝光亮。
1999年底的一天,周伯泉回业余体校办事儿,正好遇到残联的人到体校挑人,在昔日教练和队友的劝说下,患有先天性眼底病的周伯泉报了名。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次无意的报名,让他成为了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第二年五月,在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比赛上,他打破了标枪的全国记录,随后他入选了国家队,参加在南京的集训。
2000年,悉尼残奥会,周伯泉第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舞台,初生牛犊的他,没有任何压力和恐惧,虽然仅仅获得了标枪比赛的第五名,但这次悉尼之行却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
成熟篇:获得亚军,仅仅是一种顺理成章
尽管四年后再次参加残奥会,周伯泉并没有太多的欲望要得到什么好名次,他只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在他的心目中,他需要超越的仅仅是自己,而不是任何一个对手。带着这样的心态,他踏上了比赛的场地,56.54米,周伯泉凭借这个成绩在标枪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而获得第一名的则是台湾选手江志忠,他的成绩比周伯泉多出2.84米。
夺得亚军后的周伯泉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悦,一方面是对于没能获得金牌的遗憾,而另一方面,诚如他多年后所说的那样: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从01年到03年的连续四年里,他在世界级比赛中分别获得标枪第五、第四、第三的成绩,在他内心里,似乎冥冥之中就觉得雅典残奥会上,第二名就是自己应该得到的结果。
对于当时年仅21岁的周伯泉来讲,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创造更好的成绩,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男子F13级田赛项目被砍掉了。从来没有刻意追求金牌的周伯泉心中始终泛着一丝遗憾的涟漪,毕竟这次失去的是实现梦想的机会。毕竟近在咫尺的奥运,自己却无法参加。
转折篇:成为火炬手,仅仅是一段机缘
就在周伯泉以为自己将与北京奥运无缘时,2007年冬天,和平区劝业场街的街道找到了他,给了他一张奥运火炬手的申请表。周伯泉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只是按照要求填写了表格。半年后他得到通知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得知这个消息时,周伯泉终于释怀了心中的那一份遗憾。
从接到通知起,周伯泉就开始幻想自己穿上火炬手的服装,手握火炬进行传递的场景。尽管只有短短的200米,但他却觉得无限的光荣,这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的。虽然这次不能在祖国为国家争光,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能够成为火炬手,也是一种另类的参与方式。
随着火炬传递的一天天临近,周伯泉心中的那种期待就越发的强烈起来,在赛场上都不曾紧张的他,如今似乎每天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脉搏的跳动声。他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期待着这段经历能够成为自己人生中华彩的一章。
后记:在这次采访中,周伯泉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平和的表情,就像他说的那样,练田径,只是因为喜欢,并不是为了追求结果。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平和的心态,他才能够在比赛中不断创造出好成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恰恰追求的就是过程本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