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采访林丹,是一次充满意外和重新发现的过程。那天他刚刚看完了《阿凡达》,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上荡气回肠的故事唤起了林丹曾经有过的拯救世界的英雄梦。习惯了他在球场之上意气风发的王者姿态,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被媒体和球迷称为“超级丹”的他,会如超级英雄一般桀骜不驯且难以接近。作为同时拥有奥运会、世锦赛、全英公开赛、世界杯、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六大满贯的国际羽坛第一人,他当然具备一切自傲的资本和理由。这些先入为主的既定印象,被他轻描淡写一句就击得粉碎:
“我并不喜欢‘超级丹’这个称号。那不是真实的我。”
团队·独立
在他眼中,羽毛球是一项依赖于团队的运动。每场比赛,尽管最终奖牌归属于个人,却也都是背后一整个团队协助的结果,需要花费很多人的精力与智慧。
光环之下的林丹,却出乎意料的谦逊温和。
“所以‘超级’的,并不是我。”
丝毫意识不到,他的“不超级”,却是赛场上对手的梦魇。就像21年的羽毛球生涯,他也从不曾想过,这项运动,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而他,又将会如何改变中国羽毛球的历史。
五岁接触到羽毛球运动,不过是男孩子好动的天性使然,选择理由幼稚单纯的只是因为有很多同龄伙伴一起玩耍;但也因此顺理成章地走上这一条路:少体校、体工大队、青年队、国家队,羽毛球成为生命,成为本能,以致近乎无法想象,如果当初不作这般选择,现在的自己,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坦言,羽毛球和球队,已成为生活原点。球队中集体生活虽然简单封闭,却至少不会寂寞无聊:那么多的队友兼朋友,训练吃饭比赛生活都同进同出,周末休息逛街也都一起。这么多年一贯如此,已成为习惯;再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单独的个体,倒有些难了。
习惯依赖于集体的生活,林丹却又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5岁离开家去住进福建少年体校,与父母只有假期才见,对5岁的孩子来说听起来很残忍,现在回头看,对现如今的自立,却功不可没。后来进入国家队,开始四处征战,虽然有整个团队陪伴,也还是需要自己打理安排诸如调整恢复和训练时间的一切。
“我想,我也习惯了独立的生活,会让我更加清醒而警觉。”
试炼·奥运
作为球迷和观众,我们已经习惯看到林丹一次又一次站上领奖台最高那一处位置。他却记忆清晰,从少体校到省体工大队,到国家青年队,再到国家队,三次选拔是如何的不顺畅乃至凶险。
对于磨难挫折,他清醒自觉而保持乐观。他清楚明白都是因为年少时候太过棱角太过鲜明的个性所累,总为情绪左右训练状态,教练采取“雪藏”手段,也是为了让自己意识到问题,从而更积极主动去面对解决。
“现在再回头去看,其实当初那些波折都还是必要的,挺有好处的。”
因为不服输的性格,这性格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深远,有压力,有挫折,反使他愈发督促自己做好做到位。
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爆冷首轮即遭淘汰,旁观者以为那会是林丹职业生涯最大挫折和低潮,当事人却豁达看开,那不过是一场普通比赛。迷惘彷徨是在更早的2002-2003赛季:比赛成绩不尽如人意,训练找不到方向,也没有更好的人给自己意见,那是几乎想要放弃的临界线。
相较起来,输了雅典奥运会固然遗憾,却也就只是一场比赛,终会随时间淡出人们记忆。但赢得北京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却也让他终于体会到,那真的是奥运会,真的不一样了。
他承认,这个冠军头衔,对自己意义重大。简单来说,是自己拿到竞技生涯中最为重要一块金牌,从而实现对于球队对于国家的承诺。也从那块金牌开始,来源于各界的各种关注也开始增多,这些关注,倾注到羽毛球这个体育项目上自然是好的,放诸到他个人身上,无疑却是更大压力,尤其在他还向下一个职业生涯目标前进的时候。
那毫无疑问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但他也清醒,自己与伦敦中间,隔着的是每一年和每一场比赛。当下要做的,是走好接下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步。
“如果目标只是放在伦敦奥运会上,那结果一定相当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