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站在昔日的荣誉前,郎荣标意气风发 |
北方网专稿(记者季婕非):题记:采访前我在网上找了一下郎荣标获过的荣誉: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亚运会南拳冠军;八运会南拳、对练冠军;全国武术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一共46枚金牌。我不禁在想,和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相比,如今已经是霍元甲文物学校校长的他还是当初的样子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推开了校长室的门。
37岁的郎荣标和当初相比胖了一些,尽管他穿着便装,但依旧有一种习武之人的精气神,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出是个敞快之人。
10年办学生涯,我改变了很多99年带着运动员时的辉煌,郎荣标出任霍元甲武术学校(2002年更名为霍元甲文物学校)的校长,没有相关管理学常识、没有任何经验,最初的日子对于郎荣标来讲似乎就是在沙漠中前行。
从第一天上任的运动衫、运动裤配旅游鞋,到如今的体恤衫、西裤配皮鞋,郎荣标渐渐明白了自己是校长不是教练员;从当初事事亲力亲为,每件事都过问,到如今合理分工,知人善任,郎荣标明白了自己是校长不是保姆;从当初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到如今的淡定从容,郎荣标明白了自己是校长不是基层员工……
10年,改变了一个人很多,将昔日那个不善言谈的郎荣标变成了一个思维敏捷、语速很快的健谈之人,同样也将昔日的霍元甲武术学校发展成有800名学生的正规民办教育机构。回头看看走过来的路,郎荣标说他是在适应环境,不适应就没有办法生存。
人生两个遗憾,我都无力挽回郎荣标有一个遗憾, 98年父亲的意外去世,没能送终的他,许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境。毕竟前一个夜晚他们还在一起吃饭,毕竟当时他就在天津。那种痛对于他习武多年见惯了悲喜的他来讲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时隔多年后谈及此事,他的语速还是会慢下来,他坚定的眼神中依旧流露出些许伤感。
郎荣标有一个遗憾,每个运动员都梦想站在奥运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然而即使郎荣标获得了46枚金牌,他依旧只能是奥运的看客,因为武术这个项目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如果能够参加奥运,凭借自己的水平,郎荣标夺取金牌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即使是北京奥运会,武术也没能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这让多年来致力于发展武术事业的他心中无比遗憾。
两个遗憾都不是郎荣标不够努力,然而面对它们的那种无力感没有打垮他,从11岁习武至今,他深知“适者生存”的道理,与其生活在遗憾中,不如多做些实事儿。
![]() |
昔日的郎荣标,青春无敌(资料图) |
从“霍元甲武术学校”到“霍元甲文武学校”,校名只是变了一个字,却让人感觉出很大的不同。武术仅仅是武术,文武则包括文化与武术,2002年的这次校名变动体现了郎荣标的决心:将这所学校办成文武齐头并进的学校。
郎荣标说,每个行当都是金字塔,不是每一个来这里的孩子都能成为下一个自己。那些没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孩子们,如果只教他们武术而忽视了文化教育,走出学校时他们除了会练两趟拳、踢几下腿,什么也不会。
由于学生们都会武术,因此郎荣标特别重视武德的培养。每个学生进校伊始都会接受霍元甲精神的教育,“先树人后树才”是郎荣标教育学生的理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家,但是至少不要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成为火炬手,圆了我一个梦想
郎荣标是最早知道自己是火炬手的人,从当初要选拔火炬手起,西青区就把他定为五个人之一,只是后来他成为了中国奥委会火炬手,才省下了一个名额给别人。他说自己是火炬手是很正常的,毕竟获得了这么多的冠军,算是一种回报吧。
更重要的是,对于不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展示自己的郎荣标来讲,举着来自雅典奥林匹亚山的圣火跑200米也算是参与到奥运其中了。另一种方式圆了这个奥运梦,这辈子了了一个遗憾。
2008年8月1日,郎荣标将在滨海新区进行圣火传递,他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对于传递使用的火炬,他发誓要好好珍藏,因为珍藏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火炬,还是一个有关奥林匹克的梦想。
后记:采访结束时,我问郎荣标,如何理解“武”这个字,他想了想说,“武”本身就是制止战争(戈是兵器,代表战争,而止戈就是制止战争),因此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为了作奸犯科,只有利用习得的“武”去止息干戈,才算得上真正的习武之人。他在说这句话时,我仿佛理解了“武德”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