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时间,新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就又要开始了。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中国足协从天而降的两条联赛新政,就如同两记闷棍,一下子把各支球队打蒙了圈。外援上场名额被减少,各家俱乐部大不了多花几千万,其实这都不叫事儿,可唯独这U23新政让不少俱乐部犯了难。
就在情人节当天,中国足协又不解风情的给各家俱乐部下发了关于U23新政的补充通知。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内容就是,如俱乐部国内球员27人报名名单中未填报至少4名U23国内球员,则中国足协不接受俱乐部报名,俱乐部将失去该年度职业联赛的参赛资格。如俱乐部提交的首发出场11人名单中未填报至少1名U23国内球员,则这场比赛按弃权处理。
从中国足协的补充通知不难看出,新赛季推行U23新政的力度之大,然而足协依然没有把新政的“破腚”补上。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假如一支球队所有报名参加联赛的U23国内球员都因伤停无法上场,那俱乐部该咋办?为了不被判弃权,或许俱乐部也只能让受伤U23球员拄拐首发出场,开场后第一个死球再立即换下。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估计能让球迷笑一个赛季,想想都好笑。
每当这种时候,一些有着“大国胸怀”的旁观者就会提出质疑:中国14亿人口,难道就找不到11个踢球的?你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看球不懂中国足球差,现在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真的是屈指可数。不可否认,U23新政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着想,但想要后继有人,靠几条规定来强行揠苗助长,肯定是不行的。
不怕没钱,就怕没货,这是摆在各家俱乐部面前的最尴尬现状。为了不让球队实力打折扣,各家俱乐部都在寻找能够胜任主 |
|
力位置的U23球员,而那些曾经为了追寻足球梦想走上留洋路的小将们,就成了最受关注的焦点。现在各支中超球队基本上都凑齐了U23球员,而从这些转会名单看,U23球员大多都有过留洋海外的经历。
仅仅是在几年之前,中国足协还把海外培养视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出路,可惜朝令夕改,如今中国足协又用一纸新政,引出来一波小将“归乡潮”。当然,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你不能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毕竟当初制定留洋计划的足协主席韦迪不久就卸任而去。
是选择继续留洋,还是趁着U23新政回国签下一份大合同,这是目前摆在所有海外年轻球员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虽然身在海外接受更专业的训练,但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年轻球员来说,毕竟能力有限,也只能是混迹于末流联赛的末流球队。而如果选择回国,那么他们就一定要在24岁之前踢出名堂,否则就会因U23新政而被球队放弃,到那时再想留洋,恐怕也再无发展机会。
留洋路艰难,如越万重山,像张玉宁坚决不回国踢球,胡睿宝宁可和恒大撕破脸也要留洋欧洲的年轻球员已是凤毛麟角。从目前情况来看,从徐新、李源一,到刘奕鸣、张修维,再到现在的唐诗、韦世豪,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球员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回国寻找出路。而从足球这些运动的规律来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球员要想打上主力,唯有用实力说话。
就像中国的家长总喜欢用“对比”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那谁家的小谁——C罗18岁加盟曼联,梅西16岁代表巴萨一队出场,欧文18岁就已经在世界杯上一战成名。能比吗?不能比,也没法比,人家是在什么样的青训体制下成长的,而我们至今还没弄明白青训该怎么搞,想起一套是一套,这样肯定没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