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法兰西世界杯赛幕落,33天大战64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有兴奋,也有沮丧,有满足,也有遗憾。像每届大赛结束时一样,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事,何况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们看待事物的出发点本来就是各异的。笔者只想通过部分球队参赛的报名阵容和临场调度,简略分析本届世界杯赛若干现象,提出一孔之见。
一名前锋行不行
包括冠军法国队、亚军巴西队和第3名克罗地亚队在内的一些球队,要么只用一名前锋,要么安排两人突前,实际上起作用的仍然是一名前锋。可以说,世界足球阵型
变化已经没有再革命的余地,前锋、前卫和后卫三条线的站位仅剩一个躯壳,留给感兴趣的记者和电视转播解说员和记者去说三道四,球员和教练早就不受它束缚了。
巴西队上贝贝托,就是两个前锋,换下贝贝托,就是一个前锋。全队只有罗纳尔多时刻不忘射门得分,在小组赛中还曾多次做过策应和输送的工作。克罗地亚队要是再
有一个“苏克”,中场出球的目标就灵活多了。法国队甚至连一名地道的锋将都没有,破门的工作全由中场和后卫球员完成了,哪怕有帕潘那种档次的前锋,也不致落到这般地步。
使用两名前锋的球队仍居多数。阿根廷队7号洛佩斯和9号巴蒂斯图塔属于不同类型的前锋,各有各的特点。荷兰队有克鲁伊维特和博格坎普两名射手,与阿根廷队十
分相似,但在个人能力和进攻质量上超过了阿根廷队,这正是1/4决赛最终淘汰阿根廷队的主要原因。智利队的萨莫拉诺时常成为“二传手”,可他要不是冲在最前线,很难为萨拉斯创造多次得分机会。德国队双中锋克林斯曼和比埃尔霍夫都属于站桩式,像排球场上一名从不参与快攻的主扣手,就等着擂那定音的一锤,哪来那么多便宜事?还是基尔斯滕知趣,越是需要破门的时候越不往前凑热闹,甘愿在外面当假前锋,传一脚好球,免得人多盖塌了房。可见,为了增加进攻的突然性和威胁性,有可用之才的球队还是以两前锋作为首选的布阵方式。其中,一人打攻坚,一人打游击,只是方式和风格的不同,没有主次之分,更不见得非要一高一快。换句话说,法兰西大战并没有提供4-5-1或3-6-1这种单锋阵型将成为潮流的佐证,4-4-2的变形仍然是在中后场作文章。
两个门将少不少
为保险起见,很多球队都在报名表上留出3名守门员的名额,事实上,32支球队的主教练都对正选门将表示了充分的信任,比赛中也没有任何一位门将因发挥失常而被免职,连伤号都没有。在几十名1分钟都不曾出场的球员中,守门员占了一半左右,成了报名表上多余的人。但是,余下的19个名额应付场上其他10个位置的需要,就不免让人伤脑筋。
本来,已经有好几位世界足坛一流球星因为伤情不愈而缺席,使世界杯赛减色。主教练的任性与固执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又进一步扩大了落选球星的队伍。如何确定
这19个名额的人选,一度难住了扎加洛、福格茨、帕萨雷拉和马尔蒂尼等资深教头。阿根廷队在参加南美区外围赛时,帕萨雷拉总共有53名球员先后出场。扎加洛接任巴西国家队主教练后,曾观察和试用了100多名球员,进入“扎家军”真难。结果,没有桑托斯、儒尼尼奥和罗马里奥的巴西队,中路从前到后少了一条主轴,运转起来差了不少。
从比赛过程看,跛脚阵容时有出现,既定战术和固有风格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罗伯托·巴乔虽然在最后时刻入选意大利队,但马尔蒂尼并未改变对他的成见。
巴乔多次把全队从悬崖上挽救回来,是靠经验和意识,而不是靠运气。可惜,马尔蒂尼始终坚信一无所成的皮埃罗。
久疏战阵的卡努本来应该列入缺席球星的队伍,对他的重用导致米卢蒂诺维奇在与丹麦队的比赛中,落入了对方设下的陷阱。非洲雄鹰尼日利亚队一开场就处于比分落
后的被动之中,成为本届大赛最叫人觉得可惜的球队。
好不容易才得以为巴拉圭队效力的冈玻斯,由于主教练卡佩吉亚尼不该出手就出手,使他未能充分表现自己擅长策动反击的才能,巴拉圭队也落下个只会防守不会进攻的低分。
少了萨默尔,德国队的损失不在后防,而在中场。福格茨宁肯让穆勒坐板凳,叫马特乌斯在防守补位与发动进攻中疲于奔命。假如有萨默尔在场,马特乌斯完全有机会
到中场去施展他的组织和调度才干,那要比退缩到后场边角打长传的效果强得多。
就连水平最低的亚洲球队,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既然决意舍弃三浦知良,就应该坚决依靠洛佩斯。总共只踢了几十分钟的日籍巴西人洛佩斯,便帮助日本队打入了
唯一的进球,他的作用顶多使上了1/5。
对于国际足联严惩场上不正当行为的举措,裁判员只能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红牌满天飞怨不得他们。但是,毫无精神准备又未经试行体验的球员就麻烦了,有人倒霉,有人幸免。一旦出现了突发红牌的情况,教练员的战术设计往往在瞬间成了废纸。除去不能上场的球员,一些队伍实际上只有十五六名球员可供教练员选择,比赛质量的降低已经不能都归咎于功利主义作怪了。特别是在淘汰赛阶段,经过加时赛的体力消耗和互射点球的神经折磨,越来越多的主力球员状态下降,反而是有机会适当喘歇的球员占了便宜,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荷兰队前锋克鲁伊维特的光彩超过了博格坎普。
三个星期够不够
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比赛中,没有特点的球队可能把自己降为弱者。但是,在世界足球全面进入职业化的时代,球星常年云集于少数名牌俱乐部。世界杯赛使昔日的队友
成了对手,而大赛中的伙伴又十分陌生。两支没有经过外围赛的球队打进了最后的冠军争夺战。在阵容和战术磨合方面,他们却没有充裕的时间。球星长期在外不归,使大多数参赛球队面临相同的难题。在外围赛中历尽艰辛才出线的队伍只能且打且练,巴西队和法国队也照样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集训。球王贝利认为,现在这支巴西队人人都是“星”,是巴西足球史上个人技术最佳的队伍,但在比赛中总是各自为战,两名前卫莱昂纳多和里瓦尔多甚至从来没在一起踢过球。类似的情况在阿根廷队的前场也很严重,奥尔特加神出鬼没地骗过了对方的后卫,可本队的射手巴蒂斯图塔根本不适应他狡猾的来球,合作简直无从谈起。
这种尴尬的场面使笔者想起8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中国足协在昆明海埂基地召开训练工作会议,几位率队参加国际比赛的主教练分别作本队出战的汇报。广东队主教练岳永荣谈到在泰王杯赛上战绩不佳,原因之一是联赛结束较晚,队伍来不及调整。主持会议的年维泗打断了他的发言,问道:“你们练了多长时间?”岳永荣答:“两周。”年维泗转向在场的各位教练员,说:“两周嫌短,三周够不够?总得找找规律,提出个可行的时间,不能一输球就说准备不足啊!”
世界杯外围赛和决赛开始前,凡入选国家队的球员,各俱乐部必须无条件放其归队备战,国际足联对此早有规定。不过,短短几周时间只够用来打几场热身赛,临阵磨
枪,而通过实践确立合理的主导战术,决不是事到临头一样能解决的问题。
从俱乐部球队到国家队,除了守门员之外,其余的位置和角色都可能改变,在阵容中的作用更会改变,大牌球星也不例外。德国、意大利和荷兰队的锋线上个个都是
“星”级射手,结果,除了教练员可以依球员状态不同选择使用外,并无增强火力的效果。法国队中场的齐达内、德约卡夫和德尚,平时在各自所属的俱乐部球队里踢球,只要传出好球就不用再操心什么,进了国家队还要兼作射手。俱乐部球队通过引进,总能保持阵容相对齐整,而国家队位置上缺少人才,只能靠相互配合来弥补。组合磨炼不足,球星之间也不会心有灵犀的。
这,也许是本世纪最后一次世界杯赛并没有留下很多经典佳作的原因吧!